台灣怎麼了?

 

──從中小學生價值觀轉變談起

周祝瑛(2004)。台灣怎麽了?—從中小學生價值觀轉變談起。師友月刊,439期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4年1月。

 

周祝瑛  

政大教育系教授

  著有《誰捉弄了台灣教改?》

 

在天下雜誌公佈的二00三年品格教育大調查中,有八成的國中小教師及家長認為,台灣社會普遍的品格比十年前差,尤其是老師與家長對學生影響力式微,排名落在電視與網路之後。目前中小學課程強調學生能力導向,加上電視、媒體及網路的影響之下,家長與老師們對於教養下一代普遍存有無力感。在同樣的調查中,也可看到國中生壓力中,「沒有錢買東西」一項首度超越「同儕」的壓力;而作弊無所謂好壞,端看個人決定的比例,也顯示了國中生對於作弊價值判斷的改變。從這份調查中可看出:整個台灣社會的發展其實對青少年是相當不利的。從近來看到的社會報導,包括媽媽迷昏八歲女兒任男友性侵害;十七歲的母親將男嬰丟在洗衣機中溺斃;以及六年級男生模仿電視情節猥褻女童…。種種有違常態的青少年及家長行為中可看出,社會不僅僅是個大染缸,且其污染的速度在加倍進行。在這樣的時代中,對父母及師長而言,如何去因應這樣的社會?

 

雖然在上述的調查中,有七成家長認為自己在孩子的品格教育上負有最重要的責任,甚至有五成三的家長認為自己能夠影響孩子的價值觀。但卻有更多的老師認為,學生在家庭品格教育低落方面,其實是家長不夠配合的緣故。從這些認知上的落差,讓我們回到現實的層面探討。筆者有位鄰居曾多次反應,他的孩子從小說話非常像大人,原因可能是家中的電視經常開著,孩子從學前就耳濡目染,在電視機前渡過了稚嫩的歲月。長期在電視前渡過童年的孩子,自然很難讓他們再回到書本。筆者曾經問這位家長,是否能減少大人看電視的次數?他回答:一般家庭孩子白天交給保姆,在保姆家看電視與否,並不了解也無法干涉。但到了晚上大人回到家裡,在一天的疲累當中,電視就成了唯一的消遣。而在大人觀看電視的同時,孩子也在一旁觀賞,於是孩子從小就習慣於電視的影響,加上家長經常會購買電動玩具給小孩遊戲用,到了孩子們進入小學之後,各個學校大多強調網路教育,因此許多家長連忙為上學的孩子購買電腦。但是在使用規範不明、遊戲分級不足的情況下,孩子很容易從電腦網路中得到超乎年齡的資訊。許多家長甚至在孩子年幼的時候(三、四歲)就急著讓孩子上網,深恐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以為提前接觸,可以及早建立孩童的資訊素養。豈知這些從小習慣電玩、網路的孩子在發展過程中,日後往往疏於人際的接觸及體能訓練,甚至出現「網路症候群」等問題。倘若家長沒有給予適當的指導與限制,網路與電視將會主宰孩子們青少年階段的發展,甚至影響往後成年的日子。

 

再看看家長這部份,台灣的家長其實也相當無奈,在上述問卷中,國中生自認生活壓力最大來源仍是考試,可是重視金錢的觀念卻已超越對同儕的人際關係。由此可看出整個社會在高度競爭壓力下,家長習慣以物質生活來滿足孩子需求(因為家長本身忙碌,沒有太多時間和孩子相處及耐心對話)。於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家長在生活壓力下,無力與孩子們分享。對於電視、網路及整個社會向「錢」看的情況無法扭轉,甚至只好順應,於是整個下一代品格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
 

雖然在上述調查報告中,家長與教師一致認為,新一代草莓族最需要培養的三種品格包括:(1)為自己負責任的自律精神、(2)為別人著想的同理心,以及(3)遇到困難的挫折容忍力三項;但國中生卻認為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。顯見上一代與下一代在品格教育上存有相當大的代溝。對學生而言,道德的「相對性」遠比道德的「絕對性」來得重要,因此培養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成為年輕人的最愛。然而,當前社會和學校是否真的提供足夠的機會,讓孩子獨立思考判斷?不無疑義。根據筆者訪查發現,目前國中教育,尤其是一、二年級的升學壓力遠比過去嚴重。與其說是升學壓力,不如說是考試文化在校園中彌漫著。在都會區的國中一年級,每天考七、八張考卷是常態。每個家長及老師們關注的似乎是升學考試、考試及補習內容,唯有在升學競爭上獲得成功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,但是在教育強調升學及能力提升之餘,品格教育卻已嚴重遭到嚴重排擠。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,強調學生課業能力,卻忽略德育。尤其過去重視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發展,到了新一波課程改革則被納入綜合活動中,可看出遭到明顯排擠。另外,在學校的授課過程中,也因為時數等各方面的調整,導師不再強調品格教育。過去類似八股的一些學校道德規範也改由遠大的願景取代。在過去校園中常會看到一些言簡意賅的中心德目如:整齊、清潔、做個活活潑潑的兒童、健健康康的國民……這樣類似的字眼在現代校園中早已不復見,甚至社會也認為原有的價值觀為落伍保守的象徵。

 

此外,目前媒體對道德價值觀不甚重視;電視、網路所呈現的資訊更需要每個閱聽人及早養成獨立思考及判斷能力。對於尚未成年的中小學生而言,的確是暴露在一個似是而非、聲音大就贏、社會價值混淆、國家定位不清、個人修養不被重視的環境中。另一方面,由於台灣社會結構的改變,許多年輕的父母在教養兒女上缺乏經驗(如缺乏上一代的經驗傳承),也經常以為只要滿足兒童的需求就是愛的教育,就像日前筆者曾遇到一個年輕的母親,面對四歲的兒子在飯前爭吵著要吃蛋塔,當街吵鬧的情形,一旁的母親竟然束手無策的情況。可見不論在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中,其實有許多父母並沒有獲得很好的引導,以至於在教養兒女上各憑本事、嘗試錯誤、狀況連連。

 

因此,在學校教育中是否應重新思考,課程設計上除了強調課業能力之外,德育項目也須重新予以加強。至於對電視與網路方面的約束,學校其實很難和大社會抗衡,但是如果能夠爭取家長們的共識,減少大人在家中觀看電視的時間,回歸家庭生活,也許孩子們能夠減少自小暴露在電視媒體下的危機。而在網路方面,家長與教師是否能警惕,其實平面書籍的閱讀更能激發孩子想像力及創造力,而不是過早鼓勵孩子網路及電腦的使用,甚至要避免購買影響孩子視力及人際交流的電玩遊戲。當然,最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的家庭生活必須要有較多的溝通、交流的機會,畢竟一個成功的企業家,如果孩子們成長中出了狀況,則是個人奮鬥中最遺憾的事。在此也呼籲父母,在這個充滿病態的台灣社會,如何增加孩子的抵抗力,家長們可說是責無旁貸。老師們和家長們的聯手,或許可以扳回一成;而社會上的成人們,尤其國會殿堂及政府高層人士何妨稍自提醒,社會名人的一舉一動影響豈止千萬?古人有云:君子德風,小人德草,草上之風,必偃。上樑不正,下樑歪,請務必為下一代三思而行。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回論文及著述 | 回首頁